第一届楚信研习社日本设计研习营圆满结束,
2022/7/11 来源:不详年10月27日,由华楚万家赞助的第一届楚信研习社日本设计研习营圆满结束,20名设计师学员结束了为期一周的日本游学之旅,带着对黄信景老师的感激与不舍踏上了回国的旅程。此次游学课程丰富,黄老师不仅为大家讲解了日本著名建筑的设计特点,还针对设计工作室的经营管理方面给出了建议,并且每天晚上都会针对白天的学习进行总结,让设计师学员能够更好的吸收,做到真正意义的满载而归。
Day1
课题:与自然共生的设计思路
地点:淡路梦舞台
“淡路梦舞台”年获得第42届建筑业协会奖BCS奖,由酒店、各种各样的庭园和广场、野外剧场、教堂、餐饮、购物等组成的一个休闲综合体,犹如一个巨大的迷宫,又有山有水、有花有树、还有蓝天白云,从人工到自然,从上到下、由内而外,游客可以尽情享受其中。
梦舞台的设计理念是希望人们可以尽量感受大阪湾景观,不让地震后的大阪湾变成废墟。所以安藤忠雄在设计之初就将对自然环境的修复放在首位,用5年时间种下万颗树,并设计了庞大的雨水收集及循环利用系统来解决灌溉水源问题。
安藤忠雄在人流多、流量高的淡路梦舞台里面做出了“清”和“静”,在多种不同需要的建筑群中做出了“简约”,从复杂中做出了平凡。
课题:欲扬先抑是调动情绪的设计手法
地点:本福寺水御堂
水御堂建于淡路岛东北部,能一览大阪湾的小山丘上。佛堂建于钢筋混凝土造的椭圆形莲花池之下,形成独立的结构。
走出杂木林包围的小径不久,大型的曲面墙便在眼前耸然而立,这代表俗世和圣界的边界。沿着墙壁进入内部,大型混凝土构造的椭圆莲花池(长轴40m、短轴30m)就出现。阶梯设置成似是切开水面一般。回廊涂成朱红色。本尊是药师如来像。本尊的背后正对着西方,当大门打开之际内部会弥漫着光,在染红的本尊上出现极乐净土的精彩演出。在佛堂屋根兼莲花池红白相间的睡莲,是从大约年前的地层中发现到的大贺莲,每当花期就会浮出水面。
黄信景教授讲评:中国自古以来非常擅长使用“结界”这个手段来营造不同空间的氛围。在氛围的区分方面,又惯以欲扬先抑的手法牵动人们在环境中的情绪体验。所谓欲扬先抑就是,如果要营造开阔空间感,那么就在入口处可以收缩压抑空间,让人先产生压迫感,而后豁然开朗。以不同空间的情绪体验作为设计思考的焦点,以时间的维度来规划动线,是巧妙的引导居住者心理情绪体验的技法。设计师可依此法开展空间功能与动线氛围规划。这样一来,功能就升级成了氛围意境,动线则成为了划分这些意境的结界。
Day2
课题:动静结合,虚实穿插
地点:京都陶板画廊
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设计的京都府立陶板名画庭座落在古都京都繁忙的北山大道。建造此建筑的目的是为了展出当年花与绿博览会所留下来的陶板画,运用京都成熟的陶板工艺,将世界各国的名画如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莫内的睡莲、中国的清明上河图等烧成一片片彷如真迹的陶板。安藤以水景与层次清晰的空间序列,动线交织穿越与名画对话,塑造出比原作更令人感动的艺术环境氛围。陶板画或立于水面,或躺在水中,或嵌于墙上,甚或利用框景将周遭的绿意引入庭中。
黄信景教授讲评:此建筑竣工于年。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回廊式绘画庭园方式,忠实地再现名画的造型和色彩的陶版画庭园。这与传统的庭园从根本上有所不同,传统的庭院平面构成多,而安藤忠雄强调的不是静,而是动线的重叠,错综立体的视线很深地深入地下的效果。水和混凝土,动与静,虚与实,安藤找到了日本传统和现代的接入点,这“动与静,虚与实”正是中国空间的特点,追根究底也就是中国的哲学思想“致虚极,守静笃”,在这个建筑里找到了接入点。
Day3
课题:旧建筑·未来村
地点:五个庄金堂町
位于滋贺县近江地区的五个庄金堂町是大正年间活跃于关西地区的近江商人(名门贵族)居住的场所。近现代随着都市化的发展,商人家族的后裔也随着经营事业的变化离开了原本繁闹的村庄。文人艺术家随即来到这里改建旧宅,规划自己的别馆,用于采风创作。于是五个庄金堂町也就成为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功能具足的住宅设计案例典范。
黄信景教授讲评:未来的生活出路一定蕴藏在过去的生活经验之中,当下唯有不断地从过去的生活与文化传承中挖掘那些被人保留下来的生活艺术习惯,将这些习惯结合当下生活功能的需求加以改造,才能呈现出满足功能与情绪双重需求的设计效果。这也是设计不断发展与革新的动力。五个庄金堂町就是典型的案例,在过去名门望族的豪宅基础之上,保留了奢侈的庭院处理,结合书院式住宅的设计风格,将泉游、额缘、数寄、侘寂这些风雅颂臻入化境的东方(华夏)风格娴熟的运用,每个居所均有核心空间,而核心空间恰恰是主人最珍贵的生活内容,这也符合东方关于“奢侈”的理解——生活中不常拥有之事方为奢侈。围绕着不常拥有之事,分布一处处空间,形成居心之场所。是古老东方人居环境的设计哲学“人在屋中,屋在景中,心在境中”的全面体现。
课题:“调和”是设计的灵魂
地点:美秀美术馆
甲贺山麓中隐藏的艺术秘境,由小山美秀女士捐建。由于她非常喜爱苏州园林的景观之美与中国的室内借景的设计思想,因此请贝聿铭展开设计,贝聿铭在得到完全支持的状态下将毕生设计智慧的究极奥义投入到这次的建筑与环境设计中,成为了世界环境设计的杰作。整体时间为4年,2年设计,2年施工。是中国苏州园林营造手法的极致之作。
黄信景教授讲评:苏州园林的透景关系是入口处的设计手法,正式入口之后,“借景”的室内设计技艺被运用的非常到位。贝聿铭采用“桃花源记”的故事营造了世外桃源的环境,隧道内部采用吸音板的材料,目的是让客人从入口处便开始静下心来去沉淀自己的心灵。以便可以用平静的心情去欣赏艺术品。
在营造窗的部分贝律铭采用了和式席地动线与视觉处理法,同时又使用了欧式天窗采光的手段,让自然光被最大化地引入室内,营造了室内光影变化的时间感,让整个空间不再呆板而充满动态的变化。
设计师在设计环境时是根据陈设物来决定功能区域与空间动线的。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设计逻辑。中国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都是根据这个逻辑展开设计策划的。
Day4
课题:繁华体现在人性化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