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之痛毁掉15幅画作其实,敢于不完
2022/12/30 来源:不详“完美主义”害人不浅
在打下这几个字之前,我已经删除了字——没错,我的完美主义拖延症又犯了。
因为过于追求完美,我常常被拖延和焦虑折磨地寸步难行。尽管,我所谓的完美,对别人来说可能只是起跑线。
但,不管,我还是:
想用最短的时间,写出标新立异的文章;想用最惊艳的方式,做出最夺人眼球的视频;想利用好所有的时间,做出最斐然的成绩。
当我打下这段文字时,我甚至觉得有些可笑,内心的OS是:做梦呢吧?这怎么可能?
相信大家也是这么想的。
但,当我回顾自己在做以上工作时的真实想法时,我确信,那些难以达成的标准,确确实实是我向自己提出的。
没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安排好的工作,于是我就开始拖延,继而荒废了一天;
没有合适的选题,我干脆就关上电脑,什么都不写;
……
这一刻,我体会到了,印象派画家莫奈为了画出一幅完美的睡莲,而损毁了自己15幅即将参展的画作时的感受。
他说:
“我的人生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我能做的就只有在消失之前,毁掉我的画。”
——画得不完美,那就全部毁掉!
多么像那个因为有一点做得不好,就干脆不做,或者无限拖延的我,和你们。
我的痛苦不及莫奈的万分之一,但就是这么一点占比,它也影响了我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我花了一些时间,自我反省并搜集了一些资料,想跟大家聊聊“完美主义”这件事,希望我们都能有所收获。
“完美主义”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所有和“完美主义”相关的心理和行为,其实都是一种“结果”、“现象”。
而导致这种“果”的“因”,则来源于两种[隐形假设]。
第一种假设是:自我价值感=能力=表现。
在《拖延心理学》一书中,作者对上述等式进行了解释:你的表现好坏直接成了你是否有能力以及你是否有价值的一个衡量标准。
换句话说,在完美主义者心中,自己的表现决定了自己是否有价值。如果表现地完美,那就证明自己有价值,如果不够完美,那就说明自己没价值。
这段话的重点在于,完美主义者感受到了“自己没有价值”。
而这种感受,正是由于“表现不完美”导致的。因此为了更改那个表现,他们要么就不表现(什么也不做),要么就删除表现——就像莫奈一样。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拖延”,因为“拖延”成为了“表现不好”的借口,即:“因为我没有努力,所以表现不好”。
正是基于“能力等于价值”的假设,完美主义者才会做出:不表现、删除表现和拖延表现的行为。
“完美主义”背后隐藏的第二个隐形假设是:灾难性预期
在《伯恩斯新情绪治疗法》这本书中,作者伯恩斯医生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名叫佛瑞德的大学生,因迟迟写不出论文而申请了退学。
在深入了解了佛瑞德的想法后,伯恩斯医生发现,佛瑞德之所以非要写出一篇完美的论文,是源于他对“不完美结果”的“灾难性预期”。
在佛瑞德看来:
只要他的论文中,有一点错误,老师和同学就会看不起自己,而自己的学业也将毁于一旦。
我们都知道,真实情况远没有那么糟糕。论文中的不足,不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但深陷完美主义陷阱的人,就是会把一点点缺陷,无限放大、拉长,央及无辜。
就好像我对自己那些苛刻的要求,当我写下来回顾时,觉得自己简直是在痴人说梦,但当时被“完美主义”绑架的我,就是对“期待中的自己”有着不切实际的执念。
当我们看清这些藏在“完美主义”背后的想法时,我们就能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自己的假设和认知有多么荒谬,而意识到这一点,就意味着我们已经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比如我,即使被完美主义绑架,也要硬着头皮写下今天的文章。
改善“完美主义”倾向的3个锦囊
①写下“完美”和“不完美”对照表
我最常用的,是《伯恩斯情绪治疗法》中的“表格分析法”,这种看起来并不高明的方法,却多次改善了我的负面认知和情绪。(不是广告,这本书已经不卖了)
这种“表格对照法”,操作起来非常简单:
拿出一张纸,画一条竖线,左侧写下追求完美的好处,右侧列出追求完美的坏处。
比如,当我因为写不出好文章而迟迟不肯行动时,我可以这样写:
追求完美的好处:它会让我写出一篇可能会获奖、获高赞的文章。追求完美的坏处:它会让我极度焦虑、烦躁,让我无法深入思考,更没法动笔。我开始自责,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种挫败感,更加让我拖延。如果真的写不完,将会影响我其他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看到了吗,如果继续往下写,我们甚至能列出条“追求完美”的坏处。而当我们直观地看到“追求完美”的优劣势对比时,我们就会渐渐松动对“完美”的执念。因为,我们的大脑真的意识到了:“追求完美而不得”比“不完美”更可怕。
②有意识地调整“情绪认知”
当我们因“表现不完美”,而产生负面情绪时,我们还会对这种负面情绪,产生一种扭曲的认知——
我现在感觉不太好,所以我很差,我完了。
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表现不完美导致了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又让我们对自己产生了不良认知。
因此,如果想把自己从“完美陷阱”里拔出来,我们就需要切断这种循环,即:当我们感受到负面情绪时,我们要告诉自己两件事:
1.情绪不是我,它只是我的一部分,它不好,不能证明我不好。
2我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绪,恰恰是因为我对优秀的渴求和努力,而并非因为我很差。
当我们用这两点来修正对负面情绪的认知时,就意味着,我们正在试着斩断上述的恶性循环。
如果把“追求完美”所导致的负面反应,比喻成一个垃圾场的话,那么这一步的工作就是,清除垃圾场里的毒害物质,虽然垃圾还在,但它已经没有了危险。
③减少“高标准”中的隐含要求
这个小标题听起来有点绕,解释一下:
通常,追求完美的人,会给自己的单项工作设置一个很高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并不是单一的,它还掩盖了另一些标准。
举个例子,还是拿写文章来说,我要求自己半天写一出一篇“完美的文章”,其中就隐含以下要求:
时间——一天写作过程——流畅写作状态——不纠结、不拖延写作成绩——获奖、获高赞……
如果我只是要求自己写出一篇“完美的文章”,而不限制时间,也不管结果的话,那么,我的畏难情绪就会减少很多。而畏难情绪,也正是导致负面情绪和拖延行为的原因之一。
因此,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每一个要求背后,都藏着n个小要求,而这些小要求加在一起,足以压垮一头大象。
如果我们想破除完美主义的诅咒,就需要调整或删减那些隐藏的小要求。
比如,我可以把写文章的时间延长,或是舍弃对写作成绩的要求。这样一来,当需要兼顾的目标减少时,我就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这项工作上了。
不完美,比“什么都不做”要好的多
在综艺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的面试环节中,学霸李浩源的表现,令面试官非常满意。
有一段问答非常精彩——
面试老师问李浩源:“你认为努力和天赋的关系是什么?”李浩源回答:天赋是是基础天花板一样的东西,但是如果你不努力,一辈子都够不到天顶。面试老师又问:如果我就是没有天赋,但我很努力,你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特质吗?李浩源回答——
那也总比躺着强!
李浩源的这句话,令我备受启迪:
即便没有天赋、努力了也未必成功,我们也仍然要努力,因为,不努力,躺着也不会等来成功。同样的,如果一件事无法达到完美,我们也不能直接放弃或是一直等下去。
动起来,总比耗着强!做完这项任务,总比永远不曾开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