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美术馆之三文化交流的审美客厅文
2023/12/14 来源:不详▲“和动力——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在山东美术馆展出现场
在世界疫情反弹焦灼的当下,举办国际主题美术展览的难度可想而知,“和动力——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以“和”聚艺让人眼前一亮。据了解,该展览自去年底开幕以来,观展人数屡创新高,元旦假期一天客流量就达到人。同时,“打卡济南国际双年展”“打卡山东美术馆”等话题与关键词持续占据媒体平台热搜榜,使美术馆成为山东市民“哪怕在寒风中排长队也要去”的热门出行之地。“展览既有国际范儿,又有山东味儿,实在是太赞了!”“莱安德罗·埃利希、伊曼纽尔·范德奥韦拉、杰拉尔丁·托比……不出省就能看到这么多国际美术大师的作品,本地市民表示很幸福!”这个集结了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位艺术家作品的展览,使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济南增添了“国际艺术范”,美术馆扮演了城市文化交流“会客厅”的角色。
国际交流展是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美术作为视觉艺术,具有超越文字的普遍性,是世界性语言。美术馆也不仅仅是艺术作品的展示空间和全球艺术家的交流之地,更是不同国家与城市之间艺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公共审美空间。近年来,中国的美术馆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展,策划、组织相关交流活动,在引进外国优秀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遇见经典立足全球视野
交流互鉴是文艺繁荣的必要之需,随着中国美术馆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艺术大师展与世界级的美术佳作被引入国内,让人们在“家门口”就能感受这些经典,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这些大展每到一处,也总会掀起一股观展热潮。
▲“不朽的传承——中国美术馆藏法兰西艺术院院士作品展”现场
▲莎士比亚故里(油画)73×92厘米年吴冠中中国美术馆藏
为推动多元文化的理解与交流,中国美术馆自年起推出了“中国美术馆国际交流系列展”,不断加强与西方各国在艺术上的对话,创造更多机会让中国观众领略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艺作品,实现心灵的沟通。如年举办的“黑白的力量——凯绥·珂勒惠支经典作品展”,其中多件珍品首次离开欧洲登陆中国;年的“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院士作品邀请展”为中国观众了解当代法国艺术经典提供了窗口,年12月,同题为“不朽的传承”的中国美术馆藏法兰西艺术院院士作品展再次与观众见面;年的“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典藏精品展”向中国观众传递了白俄罗斯造型艺术独一无二的色调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年的“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品展”为中国观众展示了跨越近年的英国风景画发展历程;年的“秋史金正喜与清朝文人的对话”通过共同呈现两国艺术家的作品促进了中韩文化的交流互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展览不仅多被纳入两国邦交周年庆的文化交流活动,且大部分还契合着重要的历史节点。如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俄罗斯反法西斯主题油画雕塑作品展”,汇集了俄罗斯12家重要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作品,呼应着同期展出的“铸魂鉴史,珍爱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美术作品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近年来通过与不同国际艺术机构、艺术基金会的深入交流,引进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当代国际艺术名家个展,如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安塞姆·基弗,英国艺术家马克·奎恩、玛吉·汉布林、安尼施·卡普尔,意大利雕塑家布鲁诺·瓦尔波特,阿根廷装置艺术家雷安德罗·埃利希等,大多数都是首次在中国举办大型个展,甚至是艺术家在亚洲最大规模的回顾展。而在年中央美院百年校庆之际举办的“德国8”系列展览以及相关的国际交流论坛,一方面充分呈现了德国当代艺术的丰富性和独特魅力,另一方面也从文化层面深化了两国人民的了解。该展作为庆祝中德建交45周年框架下的重点项目,也是对年于德国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展“中国8”的回应,引发了北京市民的极大热情,不同的艺术作品图片和观展感受在各大社交媒体“出圈”刷屏。
▲睡莲(油画)直径80.7厘米年克洛德·莫奈中国美术馆藏
此外,还有分别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成都博物馆和武汉美术馆进行巡展的“从莫奈到苏拉热:西方现代绘画之路(—)”,于浙江美术馆、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和天津美术馆展出的“安格尔的巨匠之路”展览等,都是近几年让大众在美术馆排起长队的展览。这些赫赫有名的艺术家及他们作品的到来,得益于中国美术馆界的全球视野与文化格局,不仅为国人学习借鉴提供了可贵的资源,也体现了中国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尊重与包容,进一步促进了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谊。
连接情感传播中国故事
在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的今天,如何将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更是美术馆人不断探索的课题。他们带着优秀的中国美术作品和因地制宜的策划方案走出国门,探索着通过对话建构、传递和加深彼此的文化认同,讲好不同的中国故事。
“‘走出去’,首先要选择作品和艺术家,其次是怎样‘走出去’,‘走’到哪里?再次是明确‘走’到那里干什么?”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经典作品能够有效深化国际文化交流。文化经典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结晶,是时代的标志,因此,传播经典就是传播一个国家的精气神和灵魂。近年来,中国美术馆打造了“来自中国美术馆的艺术”系列国际展,以“中国写意”为题,选择具有中国写意精神的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作品,在不同的国家举办巡展。“饱含中国诗性文化和哲学理念的写意美术,凝聚着东方文化超越客观物象直抵精神世界的智慧,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古韵和当代审美的追求,也是世界文化的共同语言。推动中国写意在国际社会传播,其本质是艺术的对话、心灵的交流。国内外艺术家和观众的有效互动也使得这些展览在国际艺坛引起了热烈反响。”吴为山说,除了国际巡展外,中国美术馆还精心打造了专为各国驻华使节开设的品牌活动“中国美术馆之夜”,邀请中外嘉宾共赏主题展览,让中国文化通过这一窗口“走出去”。
▲东京国立博物馆“中国近代绘画的巨匠——齐白石”展览现场
虽说艺术无国界,但由于周期短、文化背景不同等因素,“走出去”的文化活动也存在着短暂的热闹之后,难以在当地产生长效影响,从而无法更好地塑造中国文化立体形象的难题。面对这一困难,很多美术馆都加大了展览前期的深入沟通,并以优秀的策展思路和方案来拓展交流与对话。近年来,北京画院美术馆根据不同国家和城市的不同特色,将院藏的齐白石作品带到了匈牙利、日本、希腊等国家和地区。他们从挑选展品到展陈设计、到公共讲座的主题等,每个环节都精心准备,如此实现与当地群众的良好沟通与交流。“包括毕加索也认为齐白石是一个了不起的中国艺术家,但他是不是能成为一个在国际视野中大家普遍认知、认同、主张和推广的伟大艺术家呢?这就需要我们去做工作,把齐白石放在一个更高、更权威性、更被全世界了解的平台上去推广。”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说。
时至今日,美术馆已成为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并与当地独特的城市文化密不可分。浙江美术馆根据自身的馆藏优势与所在城市杭州的地域文化特色,在日本静冈和东京的美术馆自主策划了“湖山胜概——西湖主题水印版画展”,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举办了“纸上谈缤:从图像到艺术的文明互鉴”展,其间还开展了多样的公共艺术项目,如让中国艺术家和当地观众合作完成艺术作品以阐释他们对展览、对东方文化的理解等。“文化交流的客厅一定要在国际审美共通的语境下才能成立。”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说,“我们的文化交流不是单方面、单层次、单维度的,它一定是一种双向交流。东西方的文化和语境不同,我们在推广中国文化的时候,如不加以筛选和整理就强行推进是行不通的,一定要与当地的文化发生关联,它才能真正起到传播中华文化、沟通情感的作用。”
融通互鉴让不同文明“共舞”
随着全球交流的日益深入,举办国际性展览似乎已成为众多美术馆的目标之一。事实上,引进国际展对于中国的美术馆尤其是一些二三线城市的美术馆来说并非易事,它涉及前期的沟通、程序的签批、经费的支撑以及国际运输和展品安全保障等众多事项,很多美术馆处于边实践边摸索的状态。因此,引进后如何办好展览以充分发挥美术馆的职能,使之真正对当地的美术事业与民众的美育产生良好影响,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近年来,我国美术馆界举办的诸多有深度、有影响力、有口碑的国际展览,都离不开美术馆的自主策划与研究。如年浙江美术馆举办的“沉默的情感——布鲁诺·瓦尔波特作品展”,几乎每天的参观人数都达到饱和,尤其还增加了很多年轻观众和青少年家庭观展。“该展的成功在于策展观念的改变和策展对象的选择。这让我们更为坚定地认识到,对于世界优秀展览的策划,不一定总引进大师,强调重量级,也不一定要大型,强化广度、深度,其重点在于策划和引进方面的精准与专业。”应金飞说。
除了在展览策划上下功夫,美术馆还积极拓宽对话途径,扩展文化交流渠道。如中国美术馆分别于年、年牵头成立“金砖国家美术馆联盟”和“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馆联盟”,定期与不同的国家互换展览,共办论坛,为促进联盟各国民心相通、深化文明互鉴提供了合作平台。此外,各大美术馆还积极收藏国际上优秀的美术作品,并试图构建起自己的馆藏国际艺术品序列。
▲静物:壶、玻璃杯和橙子(油画)33×44厘米年巴勃罗·毕加索中国美术馆藏
在征集、收藏、研究国际现代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方面,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美术馆当之无愧地走在前列。每一次举办国际交流展,都尽可能地留下一些作品充实馆藏,这不仅得到了国外艺术家的认同,更体现出不同文明之间进一步的情感连接与深厚情谊。年,“美美与共——中国美术馆藏国际艺术作品展”的巨大成功,成为中国美术馆近年来开展文化交流所取得成果的最佳印证。展览中,来自61个国家的件艺术品同时亮相,观众可一睹馆藏毕加索、达利、珂勒惠支、葛饰北斋等艺术大师的真迹。
文化艺术交流有着巨大的魅力,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今天,我们更加认识到文化多元的重要性,并在彼此的观照中更加清晰地认识着自己、丰富着自己,增强着文化自信。毋庸置疑,美术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相信在多元开放的全球化格局中,它将进一步发挥作用,在美的交流中使不同的文明“共舞”。
年1月31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走进美术馆”之三:
文化交流的审美客厅》
↓↓↓↓↓↓↓↓↓
责编:陈晓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