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核心模拟卷语文试题

2024/12/22 来源:不详

北京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

`

山西省部分学校-学年高三上学期核心模拟卷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有这样一批教育家,不囿于一隅,在其当时所处的历史壁垒中不断变革创新,引领着语文教育的发展,让语文教育向前迈出了一步又一步。

如夏丏尊。夏丏尊在语文教育领域奋斗了将近二十年,创造性地提出了“国文教学法”,在教法和学法上都颇有建树,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夏丏尊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他从全方位教育的角度出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完善的修养和人格。

如叶圣陶。叶圣陶认为“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师之为教,重在诱导,而不在于全盘授予,教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能够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叶圣陶认为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是整个教育的本质,他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说:“教育的本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

如朱自清。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认为教育者须有坚贞信仰与健全人格,教育是目的,而非手段。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教育者的人生理想,应该超乎功利,教育者不但要做一个能干、有用的人,并且要正直、坦白、敢作敢为、以身作则。朱自清认为教学与训育应该并重,“为学与做人,如人的两足应当一样长一般”,学生在学校既要学知识,也要学做人。

(摘编自周丹《这些语文教育大师的思想,值得被传承》)

材料二:

朱自清不仅是中国现代散文领域里成就很高的作家,他还是现代中国一位出色的语文教育家。从他众多的教育论著中,可以明显看出他的语文教育思想自成体系。

他在《古文学的欣赏》一文中相当独特地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两项目的:一是选读古书,了解、认识和接受本国固有文化;二是以欣赏作为情感的操练,设身处地地欣赏古文学,弄清古文学的立场,或扬弃或清算,培养欣赏力和批判力。

朱自清把语文教育的远大目标确定在了解本国固有的灿烂文化,加强民族意识,这种观念显然区别于“语文教育就是讲授语文知识使学生语文成绩考试合格”,或者“语文教育就是一种解析作家作品和语言现象的学术研究”的一般观念。朱自清这种对语文教育目的的崭新揭示,让我们感觉到他的一种具有特定意义的对于前人的跨越。他还认为:中国虽然需要现代化,但是中国的现代化,得先知道自己的固有文化才成。在他看来,本国固有文化遗产不仅是语文教育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目的,而且也是中国奔向未来的一个重要依据。在这方面,朱自清把语文教育独特地理解为一种继承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的特殊行为,这显然体现了他个人的特色。

朱自清所主张的“了解本国固有文化”是指津津有味地接受古文学的篇章字句、语体、词汇、风格和技巧,设身处地地接受古代作家的写作态度、喜怒哀乐爱恶欲。他认为语文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借助对古文学的了解来帮助青年人信古、学古。朱自清认为无论古今人物、人情总还有不相远的地方,人类的喜怒哀乐爱恶欲可以跨越历史的长河彼此相互伸展,以此达到青年读者与中国固有文化思想精神的相互融合。

另一方面,朱自清又提出语文教育的另一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接受文学,培养欣赏力,培养批判力。他说:“接受文学,我们有我们的立场。得弄清楚自己的立场,再弄清楚古文学的立场。所谓知己知彼,然后才能分别出哪些是该扬弃的,哪些是该保留的……自己有立场,却并不妨碍了解或认识古文学,因为一面可以设身处地为古人着想,一面还是可以回到自己立场上批判的。……这‘设身处地’是欣赏的关键,也就是所谓‘感情移入’。”这段话今天看来似乎相当普通,但其体会切身,因而其意义也就不同寻常。它指出了欣赏文学作品的首要问题是解决立场,不能将作品的立场和读者阅读时自我的立场混为一谈。

这里清楚地说明以坚定的立场和批判力对待文学是培养学生欣赏文学能力的第一要义。这种说法反映出欣赏能力培植的关键又在于对作品的感情移入,即设身处地地体味原来作家作品的喜怒哀乐。这样特殊的意义,理应真正深刻地通过语文教育的课堂介绍给自己的学生,让这些体现中国最主要的文化历史内涵的作品从培养学生的欣赏力、批判力的角度出发给学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倘若真正着眼于发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那么朱自清的这些见解是颇为崭新的。

朱自清实际上以此发出了语文教育之目的在于了解本国固有文化之先声,并深刻认识到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与语文教育的紧密联系。他认为,语文教育必须以了解本国固有文化为基础,最终使学生达到能够欣赏文学的目的,“了解与欣赏”构成了朱自清语文教育目的论的中心内容。

(摘编自宾恩海《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初探》)

1.下列关于“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者须信仰坚贞、人格健全,具有超乎功利的人生理想,视教育为目的而非手段。

B.语文教育通常是通过讲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成绩或解析作家作品和语言现象的活动。

C.欣赏文学首先要解决立场问题,欣赏者要设身处地地体味原来作家作品的喜怒哀乐。

D.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自成体系,其语文教育目的论的中心内容是“了解与欣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在夏丏尊、叶圣陶、朱自清等一批教育家的引领下不断前进。

B.朱自清让青年人了解并接受古代文学,信古、学古,旨在以此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C.朱自清认为可通过“感情移入”欣赏文学,也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文学进行批判。

D.朱自清不仅在中国现代散文领域成就高,他关于语文教育的见解也颇具先声意义。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朱自清关于“教育者”的观点的一项是()

A.《礼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B.《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C.孔明:“”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D.李贽:“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述思路。

5.近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对当代语文教育有何启发?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继父

邵宝健

不怕你笑话,巷口那个驼背鞋匠是我的继父。他是背上先有座“小山”才不得已弄了个鞋匠的行当,还是因为长期弓着背补鞋钉掌才弄了个“小山”在背上,未可知。我只知道,他在两年前和我母亲结婚时,我正对司画女神爱得疯狂,而驼背继父的出现使我一度对毕加索和变体、怪诞画法着了迷。

20岁的男子汉嘛,是很要面子的。继父刚来我家时,我连出门也不好意思。我没有理由恨母亲。她嫁给那个驼背,完全是为了不务正业的我和尚在初中读书的小妹。我有了个继父后,画画就有了物质保证。尽管这样,我一点也不喜欢他。我从来没叫过他一声“爸”。依我看来,他活着就为了三桩事:一是鞋匠的活计;二是喝酒;三是和我母亲生活。他那难看的酒糟鼻始终绯红,就是因为酒喝得过多。

他对我的游手好闲,并不反感;而对我钟情于画画,却有点不以为然。这自然是因为我的花销要威胁他的酒钱。我还从他的眼神里,感觉到他对我的警告。他似乎和我母亲谈过:动笔杆子的人,包括握画笔的,大多是没有好下场的,或者说是靠不住的。

我自小爱好画画,水彩、油画、中国画,无不涉及。也许是天赋不足,抑或是未期机遇,学画多年,至今仍一事无成。我的画进不了画展,偶尔投过稿,均无音信,更不要说能变成小钱。但我不气馁。高考落榜后,我索性关起门来潜心作画。那些画友,自从知道我有了个驼背继父,似乎也不大愿意和我磋商画技了。哼!

这天,我恐怕是向母亲要的钱多了一点,继父也似乎多喝了点酒。他的话特多,且含糊不清。经过母亲的翻译,才知道——他说我已是条汉子了,不能老呆在家里吃闲饭,将来他们两口子总会死的,到时再想到创家立业便来不及了,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可和他学习补鞋,现在补鞋的赚头也很不错。

这是什么话!我一气之下,三天不回家。后来还是母亲和小妹把我从我的同学家找回去。我了解到县城那家裘一品画斋,代人出售画作。我跃跃欲试,手舞之,足蹈之。

经过七天七夜的苦战,我终于完成了一幅油画,题为《傍晚》。长1.5米、高0.8米的画面上,是一条铺满落叶的小街,一位美丽的姑娘在街上缓行,头部斜侧,深情回眸,街尽头是如血的夕阳。

我决定用这画去裘一品画斋碰碰运气。一位戴金丝边眼镜的白须长者细细鉴定后,问我想定怎么个价。我踟蹰了。我穷的时间太长了,老做寄生虫,脸上无光啊。我渴望钱。我伸出右手,五个手指撑开:“元。”那位长者以为定价过高了点,用体恤的口吻要我掉价。按照规定,代售的画作无论售出与否,都得按定价和滞留的天数收取手续费。

我不想掉价,咽了一口唾液:"就这样定了!"

几天过去了,没有买主。一个月过去了,画面上蒙上些灰尘。

我终于病了。高烧,昏睡,说胡话。医院。继父的鞋铺停业了半个月。他在我的病榻前守护了许多个夜晚。这是事后听母亲说的。我在昏睡中还尽说些“傍晚——,——傍晚”的胡话,谁也不悟其义。

病愈后,我回家养息。我变得终日无力,不思茶饭,人瘦脸黄,判若两人。

这天,我接受母亲的劝告,外出散步。头脑里一片空白。不知不觉又踱到裘一品画斋。再也没有勇气进去了。那位白须长者发现了我,走出店堂喊住我。我的运气像太阳一样升起来了——《傍晚》已在三天前被人买去。我取回巨款,激动得可以。

母亲不敢相信,眼眶也湿润了:“原来你的画这么值钱啊。”继父闻悉此事,特意买了些酒菜,以示祝贺。

自此,我的身体恢复了元气。我画画的热情高涨,有时通宵达旦地挥笔,家里人也不作干涉。继父继续拼命地做鞋活,还把鞋铺的门面开大了些。为了省钱,他自己动手搭了个绿色的玻璃钢雨棚。记得那天,继父特别高兴,哼着小调,把竹梯靠在墙上。他背了座“小山”往上爬的样子,叫人看了直想发笑。突然,不知怎么一来,只听见他轻轻地“唔”了一声,人便从竹梯上滑落下来。

脑溢血。当夜,继父再也说不出话,心脏停止了搏动。他含着笑睡去了,带走了属于那个已经消逝的岁月里的沉沉的叹息。

我在整理继父的遗物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幅油画藏品——我的杰作《傍晚》!

我捧着画,哀伤和苍凉的情绪急骤地袭来。我号啕大哭。我觉得能够告慰于继父亡灵的事只有一件,就是振兴他遗赠给我的鞋铺。于是,我就做了鞋匠。至于将来我有没有希望当上画家,那要看我的运气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次写到继父背上的“小山”,凸显其独特的外貌特征,也交代了“我”不喜欢他的一个原因。

B.继父其貌不扬,却有着自己的人生态度,他脚踏实地,挑起家庭生活重担,又心地善良,宽厚仁爱。

C.小说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开头先写“我”对继父的排斥,与下文“我”继承继父的鞋铺形成强烈反差。

D.小说的语言诙谐幽默,如对继父背上的“小山”和绯红的酒糟鼻的描写,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7.关于文中“我”携画作去裘一品画斋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我”不了解现在的油画行情,所以当画斋让“我”给画作定价时,“我踟蹰了”。

B.画斋的老者鉴定画作后,让“我”降低定价,可能是因为他担心定价太高了不好卖。

C.“我”坚持不掉价,表明“我”对自己花了七天七夜创作的这幅油画非常有信心。

D.“我”携画作去画斋的情节为下文继父买走“我”的画作鼓励“我”画画埋下伏笔。

8.小说的标题是“继父”,可文中却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写“我”,其用意何在?请结合小说作简要分析。

9.这篇小说的结尾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成帝建始元年春,石显迁长信中太仆,秩中二千石。显既失储,离权,于是丞相、御史条奏显旧恶。及其党牢梁、陈顺皆免官,显与妻子徒归故郡,忧懑不食,道死。诸所交结以显为官者,皆废罢。少府五鹿充宗左迁玄菟太守,御史中丞伊嘉为雁门都尉。司隶校尉涿郡王尊劾奏:“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知显等颛权擅势,大作威福,为海内患害,不以时白奏行罚,而阿谀由从,附下周上,怀邪迷国,无大臣辅政之义,皆不道!衡、谭举奏显,不自陈不忠之罪,而反扬著先帝任用倾覆之徒,妄言‘百官畏之,甚于主上’卑君尊臣,非所宜称,失大臣体!”于是衡惭惧,兔冠谢罪,上丞相、侯印绶。天子以新即位,重伤大臣,乃左迁尊为高陵令。然群下多是尊者。衡嘿嘿不自安,每有水旱,连乞骸骨让位。上辄以诏书慰抚,不许。夏四月,黄雾四塞,诏博问公卿大夫,无有所讳。谏大夫杨兴、博士驷胜等皆以为:“阴盛侵阳之气也。高祖之约,非功臣不侯。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外戚未曾有也,故天为见异。”于是大将军凤惧,上书乞骸骨,辞职。上优诏不许。御史中丞东海薛宣上疏曰:“陛下至德仁厚,而嘉气尚凝,阴阳不和,殆吏多苛政。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错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谴呵及细微,责义不量力。郡县相迫促亦内相刻流及众庶是故乡党阙于嘉宾之欢九族忘其亲亲之恩饮食周急之厚弥衰送往劳来之礼不行夫人道不通则阴阳否隔,和气不通,未必不由此也!《诗》云:‘民之失德,干糇以愆。’鄙语曰:‘苛政不亲,烦苦伤恩。’方刺史奏事时,宜明申敕,使昭然知本朝之要务。”上嘉纳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郡县相迫/促亦内相刻/流及众庶/是故乡党阙于嘉宾之欢/九族忘其亲/亲之恩/饮食周急之厚弥衰/送往劳来之礼不行/

B.郡县相迫/促亦内相刻/流及众庶/是故乡党阙于嘉宾之欢/九族忘其亲亲之恩/饮食周急之厚弥/衰送往劳来之礼不行/

C.郡县相迫促/亦内相刻/流及众庶/是故乡党阙于嘉宾之欢/九族忘其亲亲之恩/饮食周急之厚弥衰/送往劳来之礼不行/

D.郡县相迫促/亦内相刻/流及众庶/是故乡党阙于嘉宾之欢/九族忘其亲/亲之恩/饮食周急之厚弥/衰送往劳来之礼不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忧懑不食,道死”与“从此道至吾军”(《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字用法含义不同。

B.“先帝任用倾覆之徒”与“郯子之徒”(《师说》)两句中的“徒”字用法含义相同。

C.“非功臣不侯”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两句中的“侯”字用法含义不同。

D.“故天为见异”与“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见”字用法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显在被调离中枢要职,担任长信中太仆之后,由于失去了靠山,而被丞相和御史劾奏,党羽被免官,一家被驱逐,以致忧郁愤懑而死。

B.司隶校尉王尊弹劾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汉成帝出于刚刚即位的一些顾虑,并没有惩处被弹劾的人,反而把王尊贬为高陵县令。

C.丞相匡衡被弹劾后,内心不安,免冠谢罪,连年请求退休让位,虽然百官多认为王尊言之有理,但汉成帝总是下诏安抚慰留匡衡。

D.御史中丞薛宣上书说,当下巡查地方的刺史,行事随心所欲,过多地干预郡县施政,并搜求吏民过失,以致淳厚风俗衰落,百姓失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至德仁厚,而嘉气尚凝,阴阳不和,殆吏多苛政。

(2)方刺史奏事时,宜明申敕,使昭然知本朝之要务。

14.王尊上书弹劾匡衡、张谭哪些罪状?请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张轩民寺丞赴省试①

苏轼

龙飞甲子②尽豪英,尝喜吾犹及老成③。

人竞春兰笑秋菊,天教明月伴长庚④。

传家各自闻诗礼,与子相逢亦弟兄。

洗眼上林看跃马,贺诗先到古宣城。

①省试,即礼部试。宋制,现任官员参加贡举考试获进士出身者,官迁一级。张轩民赴省试时岁数较大。②龙飞,即飞龙榜,是举子登第后揭示进士名字的“金榜”。甲子,指宋仁宗天圣二年,这年三月,科举考试,苏轼伯父苏涣和张轩民的父亲张裹都在进士之列。③老成,年高有德之人,此指张裹。④长庚,金星的别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写仁宗即位后的甲子之年,伯父和张裹同时进士及第。

B.颈联写苏张两家皆以诗礼传家,表现了与寺丞深厚的兄弟情谊。

C.尾联以想象作结,表达了对张寺丞跃马上林苑、高中状元的祝愿。

D.这首送别诗,既有对张寺丞高中的期盼,又有浓烈的不舍之情。

16.请简要赏析诗歌的颔联。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论证要善于凭借外物时说,顺着风呼喊,“_______”,但会被听得更清楚;“_______”,不是因为能够游泳,而能横渡江河。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_______,_______”。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京剧老生中,我尤喜余派。按照一般说法,余叔岩在京剧史上是一个①_______的人物。他在继承其师谭鑫培创立的谭派艺术的基础上,清机自引、天怀独流,开创了泽溉后世、影响深远的余派艺术。他的唱腔犹如空谷鹤鸣、巫峡猿唳。戏剧界老前辈齐如山说余叔岩没有什么创造性,似非②_______。不仅齐如山是深通音律的专家,而且京剧鼎盛时期又鉴赏过不少名家的演唱。但他也会有③_______。例如他批评谭鑫培在《珠帘寨》中采用京韵大鼓“哗啦啦”的唱腔,说:“难道鼓的声音会‘哗啦啦’么?”这恐怕是苛论。固然真实的鼓声不是“哗啦啦”,但他没有从写意的角度去衡量。一旦走上这条什么都要求像真的形似路子,那么作为写意型的表演体系也就不存在了。优秀的写意艺术比拙劣的写实艺术可以说是更真实的,因为前者在精神上更酷肖所表现的内容。齐如山这类议论是不足效法的。他用同类观点去评骘余叔岩,我也④_______。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七、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0月15日是“世界洗手日”。有些人会觉得,“洗手哪里有那么多讲究,直接放在水龙头下面冲冲就好了。”虽然我们每天都在洗手,但是大多数人却①_______,甚至“越洗越脏”。洗手这件平凡的小事你真的做对了吗?快来了解一下洗手的正确方法吧。

首先,②_______,不要用盆水,揉搓时间至少要15秒以上。也不能仅仅只用清水洗手,③_______才能有效去除病原菌。肥皂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干燥,及时清洗肥皂盒,如果盒底不能保持干燥,潮湿的环境下也会滋生细菌。洗手液也尽量不要用免洗洗手液,使用免洗洗手液,始终会有物质留在手的表面。此外,有不少人就餐前直接用“省事”的消毒湿巾代替洗手,专家指出,湿巾不能代替洗手。湿巾再怎么反复擦手,也无法去除皮肤表面的细菌。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波浪线的词语相同的一项是()

A.文艺工作的根本问题是“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

B.出版社对人选的选题进行全流程管理和严格的质量“跟踪”。

C.古代诗人用“乌臼犹争夕照红”这样的诗词描绘了秋天红叶唯美的景象。

D.一些所谓“内行”的植物分类学家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也将莲放在睡莲科中。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年3月,广东省揭阳市硕士研究生毕业的黄弘,毅然放弃读博机会报名参军奔赴军营。“弃博从军”?黄弘的选择令很多人感到不解,但他的家人非常支持。黄弘一家三代9人当过兵,从小生活在军人之家的他一直对军旅生活充满向往。考博成功后,黄弘得知征兵有新政策出台,硕士研究生入伍年龄将放宽至26岁,年出生的他刚好赶上当兵的“末班车”。黄弘说:“参军就是报国,是一个热血青年最应该、最值得先做的事!人的一生有许多次选择,但当兵的机会仅有一次,错过了会终生遗憾的。”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参考答案:

1.B“语文教育通常是通过讲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成绩或解析作家作品和语言现象的活动”说法错误。从材料二第二段“朱自清把语文教育的远大目标确定在了解本国固有的灿烂文化,加强民族意识,这种观念显然区别于‘语文教育就是讲授语文知识使学生语文成绩考试合格’,或者‘语文教育就是一种解析作家作品和语言现象的学术研究’的一般观念”可知,选项内容是作者用来与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作比较的一般观念,不属于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

2.B“旨在以此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二、三段内容可知,朱自清让青年人了解并接受古代文学,信古、学古,是为了“了解、认识和接受本国固有文化”。

3.CA.“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的意思是作为一个老师,要注重德才兼备,不仅要授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学生“立世之德”。涉及教育者的教育行为或自身品质。符合题意。

B.“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自身端正,不用命令人们就会遵行;自身不端正,虽发命令也没有人听从。涉及教育者的教育行为或自身品质。符合题意。

C.“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是关于求学立志的,不涉及正真、坦白、敢作敢为、以身作则,所以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题干的观点。

D.“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意思是用言语去打动人的,其感染力不深;用行动去打动人的,其效应一定很快。涉及教育者的教育行为或自身品质。符合题意。

4.①首先开宗明义指出作为散文家的朱自清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语文教育家,引出其语文教育目的论;②接着主要从“了解”与“欣赏”两个方面对朱自清的语文教育目的论进行阐释;③最后总结全文,指出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的意义并重申其语文教育目的论的中心内容。5.①语文教育应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文学欣赏力、批判力等,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并能受益一生;②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讲授语文知识使其语文考试合格,而应致力于发展学生完善的修养和人格,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③语文教育应将中国固有的优秀文化通过语文课堂介绍给学生,使其能够了解、认识和接受本国固有文化,继承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

6.D“小说的语言诙谐幽默”分析错误,“小山”和酒糟鼻的描写,是“我”对继父外貌的讥讽,小说整体的语言风格是质朴自然,口语化,谈不上诙谐幽默。

7.BA.“由于‘我’不了解现在的油画行情”说法错误,是因为“我”没有卖出过画作,又很渴望钱,所以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定价。

C.“我”对自己花了七天七夜创作的这幅油画非常有信心”说法错误,文中说“我”是去碰运气的,可见“我”对自己的画作并没有十足的信心。

D.“‘我’携画作去画斋的情节为下文继父买走‘我’的画作鼓励‘我’画画埋下伏笔”说法错误,该情节不属于伏笔,属于铺垫。

8.①小说花了大量的笔墨写“我”,为的是通过对“我”的心理和行动的描写,表现“我”起初对继父的不好印象和厌恶排斥行为,反衬继父对我的关心和慈爱;②“我”的懵懂无知、不务正业,与继父的肩负责任、脚踏实地品质形成对比,凸显了继父形象;③小说通过结尾的“我”的顿悟,表现了继父对“我”的人生的影响之大,深化了小说的主旨。9.①小说的结尾写继父脑溢血死亡,“我”在整理遭物时发现竟然是继父买了“我”的油画,而“我”最终做了鞋匠。这样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给读着造成“吃惊”的艺术效果,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②小说的结尾,“我”改变了对继父的看法,懂得了自己应肩负的责任和应脚踏实地的生活的道理,深化了小说的主题。③小说以“至于将来我有没有希望当上画家,那要看我的运气了”一句收束全文,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10.C句意

:郡县在压力的逼迫下,也不得不互相采取严厉苛刻的手段,流毒祸及百姓。因此,乡党邻里缺少和睦交往的欢悦,家族亲属也忘了血缘之间的亲情,互相帮助、周济急难的淳厚风俗衰落了,送往迎来的礼节也不再实行。

11.DA.“忧懑不食,道死”中的“道”,名词作状语,在途中。句意:石显忧郁愤懑,不进饮食,死在途中。“从此道至吾军”(《鸿门宴》)中的“道”,名词,道路。句意:从这条道路到达我军。两个“道”字含义不同。

B.“先帝任用倾覆之徒”中的“徒”,表示这类人。句意:反而故意宣扬突出先帝任用倾覆小人的失误。“郯子之徒”(《师说》)两句中的“徒”,表示这类人。句意:郯子这类人。两字含义相同。

C.“非功臣不侯”中的“侯”,动词,封侯。句意:臣属非功臣不得封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中的“侯”,名词,指高官贵族。句意:那些称王侯拜将相的人,天生就是好命、贵种吗?两字含义不同。

D.“故天为见异”中的“见”,通“现”,出现。句意:因而上天为示警而显现异象。

“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中的“见”,在意念上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或“自己”。句意:府吏嘱咐我。两个“见”字含义不同。

12.C“丞相匡衡……连年请求退休让位”概述错误,原文有“每有水旱,连乞骸骨让位”,是每当有旱灾水灾的时候,才请求退休让位,而不是连年请求退休让位。

13.(1)陛下高德仁厚,然而祥和之气仍然未通,阴阳不和,大概是因为官吏多实行苛政的缘故。

(2)当刺史上奏事情时,(陛下)应该明确告诫他们,使他们明明白白地知道本朝的重大任务。14.①不及时揭发石显,反而阿谀逢迎,欺瞒君王是为大逆不道。②指控石显时,不自责不忠之罪,却宣扬先帝的用人失误,卑君尊臣的言论有失大臣体统。

参考译文:

汉成帝建始元年春天,石显调任长信中太仆,官秩为中二千石。石显已失去了靠山,又被调离中枢要职,于是丞相、御史上奏成帝,列数石显过去的罪恶。石显及其党羽牢梁、陈顺均被免官,石显与妻子儿女也被逐归原郡,石显忧郁愤懑,不进饮食,死在途中。那些因结交石显而得到官位的人,全部被罢黜。少府五鹿充宗被贬为玄菟郡太守,御史中丞伊嘉被谪调雁门都尉。司隶校尉涿郡人王尊上书弹劾:“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明知石显等专权擅势,作威作福,是海内祸害,却不及时奏报皇上予以惩罚,反而百般谄媚,曲意奉承,攀附臣下,欺瞒主上,心怀邪恶,迷惑君王,丧失大臣辅政的原则,都为大逆不道!匡衡、张谭指控石显时,不自责不忠之罪,反而故意宣扬突出先帝任用倾覆小人的失误,妄言什么‘文武百官畏惧石显,超过了皇上’。这种卑君尊臣的言论,是不该说的,有失大臣体统!”于是匡衡惭愧恐惧,脱掉官帽认错道歉,缴还丞相、侯爵的印信、绶带。成帝因新即位,不愿伤害大臣,就下令贬王尊为高陵县令。可是百官中很多人都认为王尊之言有道理。匡衡沉默而心不自安,每逢遇到水旱天灾,都接连请求退休让位。而皇上则下诏安抚慰留,不批准他辞职。夏四月,黄雾四起,遮天盖日,成帝下诏广泛地征求公卿大夫的意见,希望大臣们各谈因由,不得隐讳。谏大夫杨兴、博士驷胜等都认为:“这是阴气太盛,侵抑阳气的缘故。高祖曾立约,臣属非功臣不得封侯。如今太后诸弟全都无功而封侯,如此施恩外戚是从未有先例的,因而上天为示警而显现异象。”大将军王凤闻奏恐惧,上书请求退休,辞去官职。成帝不准,下诏慰留。御史中丞东海人薛宣上书说:“陛下高德仁厚,然而祥和之气仍然未通,阴阳不和,大概是因为官吏多实行苛政的缘故。被委派巡查地方的刺史,有人不遵循六条规则,随心所欲地行事,过多干预郡县行政,甚至开私门,听信谗言,来搜求吏民的过失,严词呵责,对细微的过错也不放过,苛求吏民,而不考虑他们是否力所能及。郡县在压力的逼迫下,也不得不互相采取严厉苛刻的手段,流毒祸及百姓。因此,乡党邻里缺少和睦交往的欢悦,家族亲属也忘了血缘之间的亲情,互相帮助、周济急难的淳厚风俗衰落了,送往迎来的礼节也不再实行。人情不通,那么阴阳自然阻隔,和气不通,未必不是由此而引起!《诗经》说:“百姓失德,因小犯过。”俚语说:‘苛政之下无亲情,烦苦之中伤恩义。’当刺史上奏事情时,(陛下)应该明确告诫他们,使他们明明白白地知道本朝的重大任务。”成帝欣然采纳。

15.D“又有浓烈的不舍之情”分析错误,诗歌并没有浓烈的不舍之情,只有浓浓的兄弟情谊和美好祝愿之情。

16.①颔联运用比喻,用春兰早开、秋菊晚艳形容人的得时之早迟,谓世人竞尚早登科第,而讥笑晚迟者;以“明月”喻张裹,以“长庚”喻张轩民,言子随其父,光彩相映。②颔联两句通过写人们对秋菊的冷落如同长期处于黑暗中的人无法理解启明星一样,但是自有皎洁明月伴着他,将清辉撒向大地,表达了对张家父子的礼赞之情。

本诗颔联写得极妙。“人竞春兰笑秋菊,天教明月伴长庚”是说世人都竞争作春兰这种早开之花,而讥笑秋菊这类晚开之花。这里作者是以花喻人,谓世人竞尚早登科第,而讥笑晚迟者。世人以登第的早晚来评价一个人才智的高低,不知道晚登第的人也会取得大的成就,张轩民赴省试时岁数较大,也就是像秋菊一样属于晚发之人,作者此处有对世人的批评和对张轩民的勉励之意。而“天教明月伴长庚”则是以“明月”喻张裹,“长庚”喻张轩民,指明父子二人都是出类拔萃之人,张轩民虽然晚发,但也会如其父一样,出人头地,光彩照人。

此两句诗在内容上形成了对比,通过写人们对秋菊的冷落如同长期处于黑暗中的人无法理解启明星一样,张轩民的父亲就是进士,如今张轩民也已登第,就要去参加省试,他一定会和他父亲一样,成为一位出名的人物。作者借明月陪伴长庚星的比喻,表达了对张家父子的礼赞之情。

17.声非加疾也假舟楫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示例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示例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18.①承前启后②持平之论③千虑一失④不敢苟同19.比喻。将余叔岩的唱腔比作空谷的鹤鸣、巫峡的猿啼,形象地突出其唱腔的响亮凄清,富有感染力。20.齐如山不仅是深通音律的专家,而且在京剧鼎盛时期又鉴赏过不少名家的演唱。

21.①不知道如何正确科学地洗手②洗手一定要用流动水③要用肥皂或洗手液22.D

23.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记叙了准博士生黄弘为了心中的报国梦和青春理想,毅然“弃博从军”的热血故事。他之所以做出旁人无法理解的决定,最主要的是因为他心中熊熊燃烧的报国热情。参军报国和读博科研报国都是值得肯定的行为,但参军因为有一系列生理条件限制,往往有着较为严格的年龄限制,所以黄弘才会觉得“当兵的机会仅有一次,错过了会终生遗憾的”。而读博相对来说却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做的事,所以,黄弘才会做出先参军的决定。但是,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退役后的黄弘,也许还会重新走上读博科研报国的路途。不管做出了怎样的选择,报国,始终是他心中不变的追求,也是我辈青年应该努力学习的方向。

写作时,需要首先从黄弘“弃博从军”的故事中挖掘出青春报国的思想主题,肯定、赞扬黄弘的报国精神对我们的精神引领。对此,还可以说明,除了黄弘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热血青年,也正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祖国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其后,则应结合自身,思考我辈青年应该从黄弘身上学习到什么,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思想觉悟和行为来践行自己的报国志。

立意:

1.我辈当怀家国志,勇于担当善作为。

2.心怀国之大者,践行我辈之责。

3.明家国任重,效榜样前行。

4.身处人生转折点,当思为国增动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83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