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卡梅拉中隐藏的宝藏你发现了么
2022/9/28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中国 http://www.gansulawyer.net/
《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故事讲的是母鸡卡梅拉和她的儿女们卡梅利多和卡门的历险故事。
卡梅拉家族里的每个人都是那样的与众不同。敢于幻想,更敢于去尝试别人不敢想的事情。书中充满了惊险的情节和法式的幽默。当然,也不乏那些捧着肚子哈哈大笑的段子。这套书的特点是那种小口袋式的,小32开,轻松、便携。每册文字大致在—字左右,阅读这套书,起步阅读的孩子很容易独立自主地从中获得自我的乐趣和完成全篇的成就感。
有很多读者说《不一样的卡梅拉》这套书已经看了N遍,小朋友们从3岁一直看到6岁,基本上已经能倒背如流了,但还是每次都觉得故事很新鲜,这只特行独立的法国小鸡因为一个梦想,勇敢地踏上旅途,以她的聪明智慧与贪婪的侵略者斗智斗勇……卡梅拉家族的每个人都是那样的与众不同,敢于幻想,更敢于去尝试别人不敢想的事,他们坚定地认为“生活中肯定有比睡觉更好玩的事!”抱着这样的信念,大小卡梅拉们执着地离开鸡舍出去探险!
作者用十几年来创作这套丛书,他巧妙的在每个故事里都巧妙地纳入许多小秘密等着读者去挖掘,比如:著名的历史人物、名画、童话、寓言、古希腊神话、历史事件、电影情节等等……这样编故事会使小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产生延伸阅读的兴趣。我们将分几次逐步揭开书中的小秘密。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卡梅拉的故事中隐藏着的14幅名画,眼尖的你有没有发现呢?
第一幅:《呐喊》
(作者:爱德华·蒙克年代:年)
在《我想有个弟弟》P7里,可怜的卡梅利多非常想有个小弟弟,但是妈妈的蛋都被农场主拿走了,他想借同伴的小弟弟玩,却惨遭拒绝。于是,他大喊大叫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这幅关于存在性焦虑的画作,是美术史上的第二名作。
为什么是第二?第一是谁呢?当然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了~
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这幅画的作者——爱德华·蒙克(EdvardMunch)。
在蒙克年1月22日的一篇日记中,记录了他创作《呐喊》的灵感来源。日记中写道:“当时正当日落,我和两位朋友走在路上——突然我感到一阵悲伤——眼前的天空也突然变得血红。我停下脚步,身子靠在栏杆上,感觉疲劳得要死——红红的燃烧的天空如同血与刀剑一般,笼罩在蓝黑色峡湾与城市之上——我的朋友们继续向前,而我却站在那里——我因焦虑而颤抖——然后我感到一声巨大无穷的呐喊划破自然。”
在画面最前面是骷髅又像是幽灵的人,就是画家蒙克自己。
要看懂一幅画,就要了解画家当时的心情以及背景,任何线条笔法的表现都直接反应出他的内心!
蒙克来自一个穷困潦倒的军医家庭,是家里五个孩子中的次子。他出生于年,自小就失去母亲和姐姐,在他的灵魂深处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他对于生命和性爱有着强烈的憧憬和深深的绝望。他始终对自己“存在”的意义保持怀疑的态度,在成为画家之后,仍竭力表现这种内心的不安和绝望。
在《呐喊》这幅画之中,蒙克以他在某一天傍晚所看到的红色低云笼罩的景象,以及回响于心灵深处的恐惧“呐喊”,描绘出他对生活的恐惧以及不安的情绪。
在画面上方,绛红如血的天空中央,有画家潦草的笔迹——“只有疯人才画得出”几个小字。那便是蒙克的呼喊,他始终认为自己过于敏感的神经是遗传所致。
年他应邀参加柏林艺术家协会的展览,《呐喊》在柏林公开展出时,几乎所有评论家都表现出明显的厌恶。这些习惯了令人赏心悦目艺术的人们,对这种形式、这种色彩以及突然出现在眼前的疯狂画面,感到震惊及恐惧,因为它似乎在自己灵魂深处引起共鸣......
第二幅:《锡诺普的第欧根尼》
(作者:吉恩·莱昂·杰罗姆年代:不详)
同样是在《我想有个弟弟》这本书中,P12还有一幅名画。
鸬鹚佩罗住在大木桶里,他经常给小鸡们表演耍棍的绝技,他还对农场的主妇说,别挡了它的阳光!这难道不就是伟大的哲学家第欧根尼吗!
第欧根尼是希腊哲学家,犬儒派代表人物,“曾经公开讥讽过亚历山大大帝而活下来的少数几个人之一”。第欧根尼是的老师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他与老师一道创立了“犬儒主义”派哲学。他比老师更著名的主要原因是他惊世骇俗的行为,以及一些逸闻趣事,特别是他与亚历山大大帝的邂逅。柏拉图曾说,第欧根尼是“发疯的苏格拉底”。
据说第欧根尼所拥有的所有财产包括这个木桶、一件斗篷、一支棍子、一个面包袋。画面上有一盏灯,是因为据说他曾经为了寻找一个正直的人,白天举着灯在城市中游荡,但一直没找到。他是现代行为艺术和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鼻祖。
第欧根尼则是敢于冒犯伟大的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对于这则广为传颂的故事,英国作家吉海特有精彩的描述。大体上是说,一天第欧根尼正在晒太阳,亚历山大大帝访问他,问他需要什么,并保证会兑现他的愿望。第欧根尼回答道:“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亚历山大大帝后来说:“我若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是第欧根尼。”一个是哲学家国王,一个是比国王还快活的,追求精神自由的哲学家。他们的对话,代表了希腊的精神!
鸬鹚佩罗对农场主的老婆说:“嘿,走开点,别挡了我的阳光,讨厌鬼!”这段话就是第欧根尼老先生与亚力山大相遇的翻版。
第三幅:《睡莲·日本桥》
(作者:克劳德·莫奈年代:年)
这幅图有人知道是哪一本的吗?——对啦,《我要找到郎朗》P36。
《睡莲·日本桥》这组画的作者就是被誉为“印象派领导者”——克劳德·莫奈(ClaudeMonet)。他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
光和影的色彩描绘是莫奈绘画的最大特色。他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
莫奈在年拖家带口搬去了巴黎北部的农村吉维尼,这小地方当年只有个居民。他拿2法郎买了一个大宅子,然后就开始心花怒放地栽花种地。从那以后,这片小天地就几乎成了难以远行的莫奈的全部世界。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最近身体状况还行,也想画画……我甚至想画点大画,我在地下室找到些旧草稿,克列孟梭看到后很是喜欢。总之,但愿,你们很快就能看到它们。”
莫奈把整个身心都投在这个池塘和他的睡莲上面了。妻子爱丽丝的去世,给他造成沉重打击,紧接着他的右眼患白内障。他又因为风湿病已不能在画架前作画,便在家里客厅的墙壁上,用绑着长杆子的油画笔作睡莲的写生。
莫奈说:“我一天到头和这些画布打交道。画了一张又一张,有些颜色在前几天画的时候消失了,调不出来了,可是画着画着又突然出来了。当我以为我捕捉到一种颜色时,我尽全力把它落实到画布上,可是它来去无踪,刚出现,就消失了,呈现出另一种我等待了好几天,想画在另外一张画上的奇妙颜色。所以我一天到头停不下来!”
莫奈74岁开始创作巨幅《睡莲》,持续12年直到莫奈86岁去世为止。这是一部宏伟史诗,是莫奈一生中最辉煌灿烂的“第九交响乐”。
第四幅:《雪中猎人》
(作者:彼得·勃鲁盖尔年代:年)
出自《我爱小黑猫》P32。
故事情节就不多说了,田鼠普老大、克拉拉、细尾巴,这三个坏家伙没少出现在2-4季里面。
老彼得·勃鲁盖尔是16世纪尼德兰地区最伟大的画家。
话说,尼德兰地区在哪儿?
尼德兰(Netherlands)意为“低地”,是位于欧洲北部的一个历史上的地区,它相当于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东北部一带。
尼德兰的艺术主要受到哥特式和中世纪拜占庭细密画的影响,注重细节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