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共读一首诗,和孩子交会那瞬息生命的光
2025/3/28 来源:不详偶然
(中国)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偶然再读徐志摩,诗还是那首诗,却能感到孩子大起来后郎朗上口的节奏,和轻快活泼。小小共读君敦敏已经进入学期末复习阶段,一周模测,天天有关要过,总是晚睡早起,当一名低年级的小学生也很不容易啊~
琐事,怄火,或者悲伤,这一周都有,芒种得忙,偶尔也心乱如麻。只坚持了两件事,1早起,2行走。早起后读点东西,行走时放空大脑,感觉就受用。已经担了不容沉溺情绪的人生年岁,姿态和姿势都须强劲,方感觉好。为自己加油!
原来不太喜民国时类似于心迹自白的新诗歌,总觉得文意不够含婉曲丽,表达的情感也显呆直,令人无所退避。但再读徐志摩的这首《偶然》,却觉初见到底是第一印象,而且是相当粗鲁无着的印象。尤其是听过栖家共读会的大解析,才体会到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是多么翻滚而又克制的旧人情怀。而正是这份克制和得体,才赋予了这首“分手体”诗惊心动魄的高尚美,令人叹服的赏析!
六月的天,孩子的脸。一场芒种雨过,老院儿的百合开得满园香浓,6月菊也开了,葡萄架上满挂绿珠,睡莲的叶子已经托出缸口,连鱼儿似乎都长大了一圈。唯有菜畦已是杂草丛生的生态景观!于是拔了许多的马齿菜,烙馍蘸蒜汁,配周末的家庭烧烤,瞬间就感到仲夏已经来临了~
本周在共读群分享了芒种的物候之美。整理“芒种送花神”的材料时,一瞥版新《红楼梦》,没想到十年前不屑一顾的“差评鬼片”却在今岁入了昏花的法眼,更没想到这一看还没停下来。
理性再看,87版固然经典可叹,但也留有不少遗憾。真正把新版红楼看进去,亦有很多出彩的地方。比如大排场大制作的场景道具特效的大观园自不必说,单是剧中服饰的精美和馔肴的精致就已是视觉盛宴。另外,新版红楼的演员年龄更青春,台词几乎从书上抠出,与原著意境更贴近。所以慢慢也就接受了新版配乐的“诡异”、造型样板戏剧化的“诟病”。
其实从整部戏来说,新版配乐蛮符合现代悲剧的气质;造型的问题从古装港片的总监视角看,再延伸到中外视野去看,也没什么问题。它就是中国古典元素,就是经典中的经典。
少年贾宝玉-于小彤最后觉得,新版的几个大配角实在比87版讲究到位,比如贾政贾珍薛蟠贾瑞、紫鹃香菱鸳鸯平儿,都比87版细致丰满。几个主角里少年宝玉于小彤和黛玉蒋梦婕都算超越了自我的表现了。其他几位主角难以与87版的经典角色争锋,但也都可圈可点赞的。
新版红楼梦之林黛玉-蒋梦婕最后的最后还想说,不知不觉新版红楼也经过了12年的观众检阅期了,这么多新秀和老戏骨倾心浇筑的作品,大约担得起新经典的名声吧。延迟型致敬!
偶然看了一部剧,「梦」里来回许多年。曹公泉下访宝玉,可将荒言作笑言?
金陵十二钗,红楼今安在?问:你记忆最深的“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属于哪一次哪一人?
读书时候,曾在本地集聚学中龙凤的重点高中听课,两天的临时座位,同桌的姐姐名字叫李潇湘。姐姐是班上的高四文科生,学习紧张如同翻场打仗,桌上满满的课本资料试题里埋着头,偶尔也照顾下我这个意外来客串的小妹妹。
很记得,我们之间的交会不是课堂上权威老师的讲题布阵,而是我手上一本在看的大部头《红楼梦》。我一边看一边抄写书中的诗句,好像也是一位用功的学生,没想到坐在身边的潇湘姐姐看在眼里,心中已经沸腾得起来了。她才是一位真正的“红楼迷”,在课中她给我写小纸条,告诉我她对红楼梦的痴迷和热爱,以及对我这个莫名有缘的小妹妹同样喜爱红楼的惊喜。
我们聊潇湘妃子黛玉,我浅浅的见识也写在纸条上在讲堂中来去地交谈,俨然是久别重逢的知己,或失散多年的姐妹终于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地巧遇了!那时我16岁,姐姐可能19岁,在我们年青的生命里,可能都是人生初识知音的光亮闪耀吧!许多年过去了,我和潇湘姐姐却没再遇过。
今日徐徐想来,那种纯真的情感碰击依然在记忆里闪光,竟然就像一个梦了啊。
-END-这里是「诗塾童话」
迄今我已和孩子共读诗歌天+、链接共读家庭+
每周共读1首诗,每天读诗5分钟
用诗意雕刻最美的家庭时光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