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开卷画面的美声读莫奈的故事澎湃

2023/6/28 来源:不详

“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展览近期正在上海展出,并将于年元月落幕。一册《莫奈的故事》不久前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书中除了幅彩图,也收录了莫奈亲友和同时代的画家、作家、评论家甚至政治家的评论。一个真实的艺术家莫奈的形象,被立体地还原出来了。

书中关于阿拉贡笔下的莫奈的讨论,会让你有所启迪又心有共鸣;而关于左拉对莫奈态度的讨论,也让我们更能清晰地理解莫奈在印象派群体中的与众不同;此外,作者将创作《追忆似水年华》的普鲁斯特与莫奈的画作放在一起谈,亦颇多新意,好像文字中短暂的记忆和画面上瞬间的整体,定格在了一起。

近几年来,印象派展览不断在国内呈现,在传媒的助力下,观众和读者群持续膨胀,可以说,普及性的读物层出不穷,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印象派热潮。作为一位西方艺术史研习者,这几年来,我读过的莫奈画册和传记或许不下十种了。与大多数艺术爱好者一样,莫奈画作赏心悦目的美是吸引我捧起那些精美画册的原因,但是,出于对这位伟大画家的好奇和对理解艺术作品的渴求,相信有不少读者会潜入文字之中,于是便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图画和文字为什么会疏离?为什么我既不满足于画作的印刷质量与数量,又难以满足自己那一颗企求品赏的心?为什么画册和传记总是会偏于一方,难相叶韵?为什么没有如纪录片一样,似解说品鉴一般娓娓道来、如观展一般游步骋心的“好看好听”的莫奈画传呢?最近,我的这个不大不小的渴望得到了缓解。在某种程度上,上海书画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莫奈的故事》似乎达到了文字与图像的紧密融合,用图画的形式唱响文字的美声,通过语图并置展现了艺术家的深思、性情和创造力,既让读者收获了读图的愉悦,又陶醉于有时是诗一般、有时如历险记一般的文字之中。

《欧洲之桥,圣拉扎尔火车站》,现藏于法国巴黎马摩丹·莫奈博物馆在这本不算厚的书里,莫奈画作的全彩印刷图画居然有幅。和一些画册不同的是,从《序篇》开始,编著者就把最能体现莫奈艺术精髓的顶级代表作呈现眼前,并以它们为例言简意赅地介绍了印象派在主题与形式上的特点。如《欧洲之桥,圣拉扎尔火车站》,在这幅画里,莫奈的画笔淋漓地将空濛迷茫的火车蒸汽那升腾的动态气象生动地描绘出来,这是典型的现代社会景观,是呼啸着向着驰骋的城市现实世界的代表,莫奈对这种即时动态的捕捉正是这种新的描绘方式的擅长之处;他生动的笔法还体现在《阿让特伊的虞美人》和《莫奈夫人画像:红色软帽》上,那绿意中的点红,那生机勃勃而又柔和灵活的笔触,彰明较著地道明了莫奈感性而温柔的气质;《阿让特伊塞纳河风光》和《光影效果:白杨树下》一下子扑向读者眼前,就像是真实的阳光在微风中洒落身心,那敏感而激荡的笔触在写着他的诗句,那摇曳动感的树影在唱着他的旋律,正如文中给的“视觉革命”的定语,我们的眼睛也为之一亮——这个《序篇》真是相当漂亮,就像交响乐的序曲一般定下韵律,洞开美妙的天地。

《阿让特伊的虞美人》,现藏于法国巴黎奥赛美术馆

《莫奈夫人画像:红色软帽》,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

《阿让特伊塞纳河风光》,现藏于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博物馆

《光影效果:白杨树下》,现藏于德国斯图加特国家美术馆“威尼斯美景”这一部分,也许是在画面与文字的相得益彰上,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因为,一提到莫奈的城市景观题材的系列画作,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鲁昂大教堂》或《伦敦议会大厦》,当然,它们是当仁不让的名作。可是,也许是因为它们太著名了,反而掩盖了对其他佳作的欣赏和理解——威尼斯便是一例。作者鲜明地写到,“在莫奈展开创作的所有城市中,威尼斯于他而言,算得上是危险的,因为他完全不想掉入这座古老城邦常有的轶事风格与情绪主义的陈词滥调当中”;就着那美轮美奂的图画,他继续写道,“通过对光线的巧妙运用,为创作对象蒙上一层虚无缥缈的面纱,赋予现实场景以触不可及的梦幻质感”。为了说明莫奈在威尼斯的创作过程,作者还引用了见证者艾丽丝的记录,让我们更加贴近了艺术家作画的那个瞬间。《圣乔治·马焦雷岛》《达里奥宫》……这些之前被忽视的画作在你的面前绽放了光彩,它们似乎用颤动的光影、潋滟的波纹、闪烁的色彩,讲述着既稍纵即逝又永恒绵延的美。

《圣乔治·马焦雷岛》,现藏于威尔士国家博物馆

《达里奥宫》现藏于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在莫奈晚年的作品题材中,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吉维尼花园的睡莲。可是,收录在此书中的一幅画却是较为罕见的,那便是《吉维尼的艺术家花园》(图9),这幅画惊艳地再现了莫奈精心打造出的一片鲜花四季常开不败的美妙花园形象,笔触如雨点般洒落,点点色彩层层相叠,又互相呼应,如果你以阅读的常态来观看此画,除了满幅的彩色笔触,你将得不到什么,可是——听我的——当你把书本立起来,置在距离一臂的地方再看,你就会得到整个画面的主旨了。我感到奇妙的是竟然在一本不大的画传中领略到在美术馆里看真迹的感觉,你也可以试试看。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莫奈本人、亲友及同时代的画家、作家、评论家甚至政治家评论的收录,当然这种引用并不是学院派、学究气的作法——考虑到这是一本以赏心悦目为目的画传,当然不能掉书袋了。在这种全方位的共时性评价的营造下,一个真实的艺术家莫奈的形象,被立体地还原出来了。如果你对艺术批评有兴趣,我相信,书中关于阿拉贡笔下的莫奈的讨论,一定会让你有所启迪又心有共鸣;而关于左拉对莫奈态度的讨论,也让我们更能清晰地理解莫奈在印象派群体中的与众不同;此外,作者将创作《追忆似水年华》的普鲁斯特与莫奈的画作放在一起谈,亦颇多新意,好像文字中短暂的记忆和画面上瞬间的整体,定格在了一起。

当我在写这篇读后观感的时候,我八岁的女儿第一次对一本莫奈画册看得如此入迷,我承认,这是始料未及的。

“太美了。”她说着,眼里闪着光。

《莫奈的故事》上海书画出版社(本文图片源自《画说印象派:莫奈的故事》)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52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